•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育事业“十五”发展规划(修订稿)
  • 来源:20 时间:2016-09-01 12:0
  • 一、指导思想

    1.总体的工作原则上,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改革发展为主题,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以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为根本任务,放眼全球,抢抓机遇,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为在本世纪20年代把我院办成国际知名的、一流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具体的工作思路上,要坚持贯彻充实“内涵”,增强实力;突出“重点”,扬我优势;狠抓“创新”,激发活力;“超常”发展,勇攀高峰的战略思想。既要敢想敢干,勇争“第一”、“唯一”;又要科学谋划,精细工作,力争走出一条具有我院特色的新闻与传播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之路。

    二、目标与任务

    今后五年内,我院在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要达到国内同类院校的一流水平,并且要争取建成一至二个国内外知名的品牌学科,取得一至二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培养一批素质高、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适应21世纪新闻与传播业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使我院成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解决新闻与传播业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主要基地之一。到2005年,我院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应居于国内一流新闻与传播学院(系)的前列。

    1、办学规模

    稳定本科生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到2005年,在校学生总数达到2000

    人左右,其中本科生1200人左右,硕士生600人左右,博士生120人左右。另外,要创造条件,开展留学生教育,力争招收一定数量的国外、海外留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之比达到2:1:0.2 。学生与专任教师之比达到20:1左右。

    2、学科建设

    到2005年,新闻学、传播学、印刷工程等三个学科都要建设成国内知名的一流学科。其中,以新闻学科牵头要力争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力争进入国家“211”工程“十五”建设行列,还要力争取进入国家级重点学科的行列;传播学科要确保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争取进入省级重点学科行列;印刷工程学科要力争进入省部级重点学科行列,同时要创造条件培养博士生。此外,播音与主持艺术、包装设计等专业都要力争获得本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与此同时,通过重点建设和交叉融合,新闻、传播、印刷工程三个学科要形成几个相对稳定的、达到国际国内学科发展前沿水准的、且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要力求增长出几个有发展前景的、能显现我院优势的专业,如网络传播专业、媒介经营管理专业、电子出版专业等。

    3、教学工作

    建立和完善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和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含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体系及其教学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评价体系;调整教育重心,增大博士生、硕士生招生规模,提高各类生源质量;加强多功能实验室、广播电视实验室、摄影实验室以及实习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力争达到国内一流教学保障条件;创建3—4个新兴专业、20门左右优质课程,编写出版20本左右业内公认的名牌教材(含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

    4、科学研究

    要积极、稳妥地做好科研格局的调整工作,以海德传播研究院为基地,联合新闻传播研究所、台港澳新闻研究中心等机构,组建媒介发展研究中心,力争进入国家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行列;以数字印刷实验室和多功能实验室为基础,组建一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新闻学科和传播学科五年内要力争出10项学术精品成果,其中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不少于30%;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总量不少于100篇,其中权威期刊不少于30篇;承接科研课题不少于50项,科研投入和课题经费总量不少于500万元。印刷工程学科五年内要力争推出5项学术精品成果,其中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不少于20%;承接科技项目总量不少于20项,总体经费不少于1000万元;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总量不少于50篇,其中SCI、EI、ISTP检索论文数总量不少于20%。

    5、师资队伍

    大力提高学术梯队水平,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高知名度的、具有一流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五年内通过引进与培养,使我院博士生导师数达到10人以上,并形成5名左右年龄在45岁以下业内公认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形成10名左右年龄在35岁以下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到2005年,我院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应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含在读博士生)应达到50%以上。同时,全院教师总量应增加到100—120人。

    6、外事工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和国际通行规则,努力适应教育国际化趋势,提高我院的开放度与知名度;寻求与境外组织、机构和著名高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每2年至少举办一次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加大项目外事力度,力争境外科研合作项目达到3至5个;争取聘请外籍长短期专家5至10人次;与此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招收境外留学生,到2005年争取在院留学生人数实现“零”的突破。

    7、行政后勤保障

    建立一种符合我院实际,职责明确、竞争有序、效益一流的办学新模式;积极借鉴海内外名牌大学的管理经验,创建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建立一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管理干部队伍;加强民主办学和依法治院,形成一整套领导工作规范、部门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和管理规章。与此同时,要切实加强我院财务管理工作,增收节支,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提高教职工生活待遇。学院创收年均总收入以15%以上平均速度增长,教职工年均工资外收入(含岗贴、业绩津贴及劳务费三项总计)以10%以上平均速度增长。

    8、学院文化建设

    要坚持“双百”方针,营造民主、自由、创新的学术氛围,积极推动“珞珈学风”、“珞珈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要坚持“人本”思想,营造“团结互助、轻松活泼、敬业爱院、奋发向上”的人文环境和育人环境,把学院办成师生员工的第二家庭。

    三、主要措施

    今后五年内,我院将实施“五大工程”,以确保上述目标与任务的完成。

    1、 实施“创新人才的培养工程”。

    ①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

    原则,科学地调整教学大纲、专业设置、课程体系,重组学生的智能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以课程体系建设带动教材建设,组织力量编写出版20本左右高质量的、能得到业内专家公认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含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同时要积极引进一批外文原版教材。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建设好高水平的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实验基地。实行名师、教授讲授基础课制度,推进用外语授课教学。此外,要注意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尽量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②进一步营造创新学术氛围,不断完善学术报告、论坛和文化讲座制度,开

    阔学生视野,激发其创造性思维。院里拿出一定经费,设立学生科研基金和奖励基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重点突出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

    ③建立高效的教学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教

    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对教学过程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做到教学研究成果与科学研究成果享受同等待遇。

    ④加强德育工作和管理,为学生成才创造良好条件。坚持深入有效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构建学生精神支柱。制订并实施德育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学生工作的规范化运行机制。

    ⑤积极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本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原则,抓住研究生扩招的机遇,使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年招生数逐年递增。力争每年办一期“名记者研究生班”,并确保办出成效。

    2、实施“学科建设的提升工程”。

    ①坚持“保重、扬优、显特、改老、扶新”的原则,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合理地规范学科布局,加大调整力度,对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新兴学科实行政策倾斜,实现“重点突破,带动一般;保持优势,突出特色;衍生新兴,鼓励交叉”。把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和重点实验室、文科研究基地建设结合起来,使学科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众多新的生长点,抢占世界学术科技的制高点。实行重点投入,除了学校投入外,院内每年计划拿出30万元甚至更多资金作为学科建设的专项经费。

    ②加强和巩固新闻学科目前的地位,要通过学科方向、运行机制的调整以及引进人才,注入新的活力等措施,进一步突出其特色与优势,提升其水平与影响力,使其早日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进入国家级重点学科的行列。

    ③积极扶持传播学科的建设,使其实现跨越式发展。要举广告、广电、包装设计以及网络传播等各系之全力,并借助外力,尽快确定学科方向与带头人。组织好学术梯队,要尽快拿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以确保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早日获得。

    ④印刷工程学科要进一步强化已有的优势,科学地设置、调整学科研究方向,拓宽学科(专业)口径,积极创造条件,为培养博士生打好基础。

    3、实施“科研水平的强化工程”。

    ①贯彻“保优争先、高起点、高投入”的工作方针,以海德传播研究院为核心,以新闻传播研究所、台港澳新闻研究中心为依托,组建高水平、高规格的媒介发展研究中心,并按照国家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的规模与要求进行建设,使其成为国家新闻与传播发展的思想库、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孵化基地,政府、媒介决策的“智囊团”。

    ②以印刷工程系为核心,协调包装设计系、网络传播系和广播电视系,组建一个高水平的多功能的数字化实验(工程)中心,并尽快进入部级重点实验室或者工程研究中心的行列。

    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主动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加强项目的科学管理。每个系五年内都要至少承接三项国家或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要承接三项以上的横向科研项目。

    ④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科研奖惩机制,鼓励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五年内,全院教授每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不少于10篇,副教授每人不少于8篇,其他教师每人至少发表5篇。对科研成果,院里将按规定给予奖励。

    ⑤切实加强与海德广告公司的科研合作,同时要扩充渠道,谋求与其他企业以及政府、媒介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科研合作,承接项目,扩大影响。

    ⑥五年内,新闻、传播、印刷工程三个学科都要分别承办一次国际性的学术会议,都要分别承办一至二次全国或区域性学术会议。

    ⑦要在五年内争取组织出版二套新闻学和传播学标志性学术丛书:《珞珈新闻学与传播学丛书》和《现代传媒和中国社会研究系列》。要争取每年组织出版一本在业内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媒体发展年度报告》。同时,要努力办好《新闻与传播评论》,要创造条件,争取公开发行的刊号,要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进行运作,力争办成一份高水准的、权威性的学术期刊。

    4、实施“师资队伍的提速工程”。

    ①做好培养和引进优秀学术带头人的工作。五年内,新闻、传播、印刷工程各学科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要力求达到国内知名、业内公认的一流学者水准。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应不少于5人。对于引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院里将拨出专款作为其科研啓动经费(每人1万元)。

    ②设立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基金,选拔和培养青年学术骨干。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选拔10名优秀教师作为学术骨干培养的重点对象,确保学术梯队结构的进一步合理。

    ③实施“中青年教师博士化”计划,要求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全部拥有硕士学位,并且要创造条件攻读博士学位。力争到2005年,尚未获得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全部在职攻博士学位。

    ④加强教师的在岗培训与提高,建立高级访问学者制度,每年配合学校有关部门资助2-3名骨干教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研修交流,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合作科研或培养研究生。

    5、实施“科学管理的规范工程”。

    ①积极借鉴海内外名牌大学成功的管理经验,实施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创建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探索符合我院实际,职责明确、竞争有序、效率一流的办学新模式。建立咨询、决策、执行、督办、反馈有机统一的现代决策管理体系,形成一整套领导工作规范、部门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和管理规章,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做到政令畅通,反馈准确、及时,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②建立符合我院特点的人事管理和分配激励机制。转化用人机制,实现岗位管理,对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施全员聘用合同制,做到评聘结合;对党政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完善考核、晋升制度;对未聘人员,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遵循“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激励性的分配体系。

    ③坚持民主办学和依法治院。要建立一套规章制度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规范和完善院教职工大会制度,每年召开一次教职工大会,集中听取意见;坚持办学过程中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形成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效机制。加强审计和监察工作,维护依法治院的独立性、权威性。要切实加强校友工作、离退休人员工作,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努力实现学院的发展目标。

    ④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使之更好地适应学院的发展。要切实加强院系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把握学院发展机遇和发展方向、实施科学决策的能力;引导各级管理干部树立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此外,要提倡管理干部在岗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到2005年,全院50岁以下的管理干部都要拥有学士以上学历。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中心欢迎您!